Search Internship Overseas— Group Sharing

Chien-Sheng (Jason) Wu
10 min readDec 30, 2018

這次的分享是針對在「北美境外」唸書的同學如何尋找「北美境內」的「軟體業實習」,一般網路上大多是在北美唸書的學生分享自己如何在當地找實習的經驗,不過對於沒有合法工作簽證的其他同學則比較沒有資訊,這次找來我幾位都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來跟大家分享,利用Q/A的方式來讓每位分享者講述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希望這麼做可以幫助到之後想走同樣模式的人!

讓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每一位分享者的實習背景(按姓氏字母順序),總共五位。

江韋霖 Wei-Lin (Winston) Chiang:NTU CSIE B02、Google Research、Software Engineer Intern、California US、2018 Winter、3 months方為 Wei Fang:NTUEE B02、Apple Inc. NLP Team、NLP Intern、California US、2017&2018 Summer、3 months林彥辰 Yen-Chen Lin:NTHU CSIE、UberATG、Research Intern、Toronto Canada、2017 Fall、7 months吳建昇 Chien-Sheng (Jason) Wu:NTUEE B01、Salesforce、Deep Learning Intern、California US、2018 Fall、4 months施雅方 Ya-Fang Shih:NTU CSIE B00、Verisk Analytics、AI/ML intern、New Jersey US、2018 5 months and extend to one year

準備和面試階段

Jason: 一般暑期實習的約是9–12月就開始申請,不過因為某些原因我申請的比較晚,大約是四五月開始找秋季的實習。

Ya-Fang: 我是畢業後申請到的實習。我覺得比較需要注意的是,J1 的 intern簽證 (去公司實習應該都是拿這個選項) 必須在學學生、或是畢業一年內才能使用。

Wei: 年底前,我12月的時候申請其實算很晚。

Wei-Lin: 我的實習比較特殊 (是由我們實驗室 alumni 和碩班指導老師推薦),因此申請時程跟一般狀況不太相同,如果要我建議的話應該是從 9, 10 月開始就可以開始找隔年暑假的實習了 (CS 這幾年搶實習搶得滿激烈地所以公司時程拉得很早) 。

Q: 如何找到實相關資訊/資源?

Jason: 我主要是兩種管道,一是直接在學術會議上跟公司的主管或研究員表達實習意願然後深聊,二是根據領域內平常讀的論文去聯繫作者然後直接對特定公司特定職缺投履歷。

Ya-Fang: 我是由中研院指導老師所認識的在美國的台灣教授介紹的機會 (都是貴人!)

Wei: 我是在學術會議上透過臺大指導老師介紹給公司的team lead之後直接向他投履歷。

Wei-Lin: 我的機會比較特殊,我是因為兩年前在台大做的 research project 投稿到 conference,參加會議的時候和我們實驗室的某個 alumni 認識,經由碩班老師推薦等種種因素才來到這,其他我聽過比較常見的例子是先在 Google Taipei 做一次 intern 之後隔年利用 returning intern 的方式到美國其他 office。

Q: 北美外投實習的劣勢是什麼?優勢是什麼?

Jason: 我認為一大劣勢是公司收境外學生成本較高,二是沒有onsite面對面來談的機會。優勢的話,美國境內一般實習都只能找寒暑假並且還有規定實習週數,境外則沒有限制。

Wei: 我的team好像蠻常收(不論是intern或full-time)外國人所以比起美國人應該沒有什麼劣勢(其他公司/team很有可能不一樣)。此外我的公司會要求Intern結束後要回到學校讀書所以不能畢業申請。優勢方面因爲用J1實習所以實習長度/時間相較美國人都比較彈性。

Wei-Lin: 劣勢要我猜測的話應該是成本問題,一來是能幫你辦簽證的公司本來就不多 (我目前比較常聽到的還是大公司如 Google, Microsoft 等),對他們來說辦簽證其實增加了不少人力成本,畢竟每年找實習的學生就夠多了,公司大可在美國直接找人、二來是台大本來在國際上知名度就沒有美國大學高,可能第一關履歷就被 recruiter 刷掉了,我覺得可能還是要透過指導老師或是在美國公司工作的學長姊介紹推薦會比較容易,另一個麻煩就是台灣的暑假相較之下比較短,因此經常三個月的實習會卡到學期初幾個禮拜。

Q: 如何準備實習的面試和文件?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Jason: 履歷部分,新人找工作CV不要太長(一頁就好),最好是挑重點寫、挑跟公司相關的技能和經歷寫、並明確在履歷中寫出有興趣的職缺名稱。面試的部分,由於我申請的都是research職缺,面試方式大概有三種:1) project題:會花很多時間聊你做過的事,請你簡短的講出你每一個publication或project的供獻或是成果; 2) ML題:可能會從基本的ML觀念先問(ex: word2vec、regression、gradient decent之類的),然後提出假設性問題請你提供solution(ex: 要怎麼做topic modelling、怎麼找outliers等),最後請講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ex: RNN如何處理長短不一的input、input太長的gradient vanishing等); 3) coding題:這因公司、職缺而異,有些會考演算法但我碰到的比較少,有些會考偏ML相關的,像是寫data preprocess & cleaning、寫model的architecture、寫結果的evaluation等。

Ya-Fang: 我申請的是偏research職位,面試大致上分成兩個部分: 履歷和個人研究。第一個部分介紹我的background還有列在履歷上的各個project,然後第二部分則是用投影片present我的paper,這個部分問得非常仔細,需要詳細講解論文以及相關的背景知識,一篇paper聊了三個小時… 中間偶爾會穿插一些職涯規劃相關問題。

Wei: 我在Apple遇到的面試題目主要是上面Jason說的1跟2,而後者主要針對應用的NLP問題(算是這個team比較有可能遇到的問題),也會問一些解法的優缺點以及practical constraint下的做法。除此之外,一開始也有問一些ML與NLP基本觀念題(gradient vanishing; perplexity等等)。

Wei-Lin: 面試的話,看申請什麼樣的職位,如果是 Software Engineer (SWE) 我覺得還是主要以 leetcode 題為主,就要練習寫 code 的穩定度和如何在面試中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尤其我覺得英文溝通很重要),我這次申請實習的面試有兩關是寫演算法題、另外有一關是講自己過去做的研究。

綜合問題

Q: 簽證類型是?如何申請?申請是否碰到問題?

Jason: 我是申請J1簽證,最長是一年,開始跟結束可以各多待一個月,公司委外American Immigration Council辦理,前後時間約一個月。台灣面試簽證比其他地方快很多,面試完到拿到大概一兩天。

Yen-Chen: 我是拿公司幫忙辦的加拿大,總共辦了三個月。另外因為我先用旅遊簽證入境加拿大的關係,中間要換工作簽證還跑了美加邊境三次才換到。

Ya-Fang: 我是J1 intern簽證,公司辦簽證的委外機構是German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New York,辦簽證手續花了一個多月,流程和其他人所寫差不多,就不贅述。比較不一樣的可能是我辦了延長,延長J1需要拿到新的DS2019 form,在美國境內辦、不用面試,手續同樣是繳交資料給sponsor辦理,大約3個星期左右辦好。

Wei: J1簽證,由Cultural Vistas來sponsor,手續至少要一個月。面試吃行政審查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 (AP)機率低,但是還是要在面試到上工之間預留一些時間以防萬一(尤其像我J1/F1一起申請的時候)。

Wei-Lin: J1 簽證,由公司委託相關機構來幫忙辦理,我們只要負責提供文件即可,從一開始到拿到簽證總共花了一個月多左右的時間,基本上公司幫忙的話不太會碰到什麼問題,可能有一些特別的文件要跑學校蓋章這樣。

Q: 整個過程中,你認為幫助你找到實習機會最重要的一環是什麼?

Jason: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環是我研究的項目公司是否感興趣,另外就是connection,如果能透過會議或是其他場合認識研究員或是主管,通常拿到面試或繼續往下合作的機會都會提高。

Yen-Chen: 研究背景跟人脈。 平時努力做研究發表論文就有更多機會認識厲害的人,也就更容易被他們推薦去實習。

Ya-Fang: 認真做研究發表學術論文,然後過程中很幸運認識貴人教授們。基本上我覺得得到connection的推薦介紹是最重要的一環。另外,我目前認識從台灣到美國實習的人,都是從學術領域發展,所以感覺有research經驗會比純engineer來的有利許多。

Wei: 研究發表之後透過教授推薦去實習(真的很幸運); 研究而拿到的connection。

Wei-Lin: 我自己有兩次在北美實習的經驗(上一次是兩年前去 Microsoft),主要都還是由在台大的指導教授推薦,還有過去做研究的經驗認識的人脈等,雖然我不認為這是唯一途徑,透過在美國工作的學長姐內部推薦還是很有機會拿到面試的。

Jason: 時間方面,雖然我自己很晚才開始申請不過還是建議大家早點開始投,因為很多大公司的職缺在年底前就會把明年暑期的實習招完。面試部分,小撇步是可以花點時間多瞭解對方公司的發表,然後主動地把相關或相異之處提出來討論,個人認為會加分。最後是前面很多人提到的connection,我建議是如果有機會去conference,盡量要強迫自己多去各公司的booth跟別人交流,我個人認為這種交流重點「在精不在多」,如果只是虛無縹緲的過去填個資料拿個紀念品,這種印象不深的通常都音訊全無,所以建議還是找有興趣的聊深入一點,回去更要主動寄信聯繫。

Wei-Lin: 其實我最常聽到直接來北美實習的例子還是 SWE intern 居多,反而這次訪問大家都是 research 相關實習我有點意外XD 我聽過的例子也不一定有特殊的 connection ,一種是拿公司的 returning offer 或我認為找學長姊幫忙 refer 然後把演算法題練好還是很有機會來實習的 (但我猜測還是很可能僅限於 Google, Microsoft 等大公司),畢竟指導教授推薦還是可遇不可求的狀況,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對做研究有興趣,為了想來美國實習然後找教授做研究可能不是太直接的辦法。

分享者聯絡方式

如果有任何其他想問的都歡迎留言給我或直接聯繫以上同學 🙂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jasonwu0731.wordpress.com on December 30, 2018.

--

--